蠟像制作被普遍認為源于西亞,而盛在歐洲。據說,古巴比倫人首先掌握蠟制人像技藝,因為那兒盛產石油,用蠟塑形是可信的。公元前四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曾請人為他做過蠟像。古埃及殯葬儀式中亦把蠟制神像安放在墓穴里。在古希臘,蠟像已是孩子們的玩偶,但仍為宗教禮儀塑造蠟制神像。
每逢古羅馬面模節,貴族家庭將蠟制成祖先的面模陳列出來或參加出殯。歐洲中世紀亦曾將蠟像用于巫術。中世紀的歐洲教堂制作還愿蠟像,并用蠟制面模來紀念帝王和偉人,如意大利佛羅倫薩的阿努佳斯達教會內的圣像。文藝復興時,有用失蠟法制成的青銅徽章像,安東尼奧-阿邦迪奧是享有盛譽的蠟像藝人。
同時,吉伯提和其他雕刻家開始創制身穿服裝,胸佩勛章,與真人等大的彩塑蠟像。若把為鑄造雕刻而捏制的蠟模小構圖亦作為蠟像范疇,則還有達芬奇的騎馬像,米開朗琪羅的大衛像,杰利尼的帕樂修士像等。
17至19世紀,蠟像制作的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西班牙,意大利的彩色蠟塑浮雕風行一時。西西里人加埃塔諾.朱里奧。尊博曾與法國外科醫生德斯諾期合作制成人體解剖蠟像.期間,英,法,德等國也創制了許多精巧蠟像,制作工藝達到高峰,把頭發,睫毛一根根植入蠟胎,甚至做到眼瞼開啟自如。蠟像徽章又再度興起,伊薩克.戈塞特是英國首屈一指的蠟塑肖像徽章藝人。
18世紀末,約翰.弗拉克斯曼完成了許多蠟塑肖像和浮雕像。歐洲在18世紀盛行舉辦蠟像展覽,并歷久不衰。18世紀初葉德國還曾舉辦過一個由機械裝置的蠟塑展覽。然而,因蠟像制作工藝要求日趨復雜,致使成本越來越高,到19世紀后半葉,其規模逐漸式微。
但因蠟像制作技術的進一步完善,永久性的蠟像展示館卻一直延續下來,其中最著名的有1835年在倫敦貝克街建立的杜索夫人蠟像館,以及后來陸續建立的巴黎格雷萬博物館,荷蘭阿姆斯特的杜索夫人蠟像館,加拿大的維多利亞蠟人館,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的蘭開斯特蠟人館及意大利佛羅倫薩城外的拉.斯貝考勒蠟像館。后者以陳列人體解剖蠟像著稱。許多蠟像館已成為當地的一個旅游中心。許多尊蠟像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