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教育告訴你瞄準文創市場,大英博物館在上海開了家“流動體驗館”
自去年在上海博物館的百物展引起全城轟動后,大英博物館今年又在上海落地了兩個活動:
一個是在陜西南路地鐵站換乘通道的快閃店,其目的是配合天貓店的宣傳;
另一個,便是與新開業的LCM置匯旭輝廣場合作的“亙古奧秘——流動型體驗館”。
體驗館被設在商場一樓,面積并不大,但從普世性和文化輸出角度,策展方面把主題分成“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希臘與羅馬”三部分,讓體驗館的內容更為充盈。
展覽的整體設計與布展十分用心,沿用了博物館常規布展的材料與工藝,這體現了策展方嚴謹性和對藝術的高要求。
盡管體驗館落地在了一家大眾消費型的商場,館內的展品其實是復制品,不過從現場觀察,用戶大多都遵循了在博物館的規定,沒有伸手觸摸展品。
從這些小細節可以看出,這家小型藝術體驗館,成功給人營造出了“小博物館”的感覺。
除了主館外,在一樓還設有一家主題POP-UPStore;在三樓的親子區域,還專門設有一塊以兒童為重點的“小探險家學院”,這部分讓大英博物館與商場有了更深的融合。
這樣完整的體驗設計,要歸功于商場與運營方做強綁定。除了“小探險家學院”,商場同時提供了例如地貼、海報不少商場內部資源。顯得誠意十足。
對于快閃店的定位與互動體驗設計,有興趣的朋友可移步閱讀《商業咔》的推文《大英博物館流動體驗館探班報告》,這里做了完整的解讀。
藝術品商品化只要你之前留意大英博物館在國內的動向,一定知道它在今年暑假就上線了天貓店鋪,第一個月內上線的60余款文創衍生品全部售罄。如今,這家體驗館在做普世性的文化教育之余,還嘗試與線上互通,并將藝術品價值化。
展品的銘牌是打通線上線下的重要媒介。除了有簡易介紹之外,用戶能清晰地在這上面看到每個展品的價格;銘牌上還附有小程序二維碼鏈接,為產品做更詳細的介紹,頁面底部則有按鈕指引購買。
遺憾的是微信與天貓店的不打通,這步驟損失了一大部分潛在購買用戶。但在銳裘(ID:RQmarketing)看來,這些細節都算是一種商業模式創新:
1.藝術品商業化它為大眾創造了解接觸高雅藝術藏品的渠道,哪怕是這些復制藝術品的價格高不可攀,但至少它是可購買的;
2.商業與文化普及的平衡同時體驗館并沒有因為展品被定價而顯得太“商業化”,它還是很好地做到了藝術文化及人類歷史的知識普及,這是一個藝術體驗活動基礎、重要的部分。
憑這兩點,便可預見大英選擇的本地運營團隊有著很高的內容把控力和IP操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