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展覽展示設計公司帶你看站在風口浪尖的博物館
2018年3月開始,一系列新政、會議、聲音,將博物館推到了風口浪尖。
繼“讓文物活起來”,一系列新的責任和使命正悄然落在博物館頭上。
促進文旅融合
樹立文化自信
推動文明互鑒
讓革命文物活起來
做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
滿足公共文化需求
打造文創精品
……
這些都是博物館熱的同時,必然要擔負起的社會責任。
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講到——
“面向未來,我們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加強雙邊和多邊框架內文化、教育、旅游、青年、媒體、衛生、減貧等領域合作,推動文明互鑒,使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的紐帶。”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是自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以來"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表述重大轉變。
那么,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文化傳播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勢必要擔當起更加重要的歷史使命。
“博物館熱”背后的“冷思考”
近年來,博物館每年的接待人數屢創新高,“故宮跑”“國家寶藏”“讓文物活起來”掀起陣陣熱浪。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也因精彩展覽吸引大眾排起"長龍"。
然而,透過這些現象,能夠反映出來的卻是很多令人深思的問題。
2016年度,全國注冊登記博物館總數達到4873座,博物館舉辦展覽達到3.08萬次。但是能引發觀展熱潮的卻微乎其微。博物館和高質量展覽集中于某些城市,文化供給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還存在極大不平衡。
而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大館外,大多數博物館顯得門庭冷落、人氣不佳。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里體現的尤為突出。
3月26日、27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山東調研時指出,市縣級博物館建設要找準自身定位,提升綜合實力,著力在創意展陳、青少年教育和服務上多下功夫,將市縣級博物館建設成為當地文化名片。同時指出,要加強文物機構隊伍建設,確保文物事業各項工作有人管、有人干。
3月29日,《北京日報》發表文章《遺世獨立?免費博物館為何“冷漠臉”》,指出了北京82家免費博物館在管理和運營中的眾多問題。
3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部長雒樹剛指出:各級博物館積極探索讓文物資源“活起來”的途徑,舉辦更多體現新時代特色的精品展覽,打造一批文創品牌,對接“互聯網+”戰略,擴大文化服務覆蓋面。四是推動形成發展合力,各級各類博物館、文博機構要加強協作,健全文物交流、展覽合作等機制,盤活文物資源,發揮更大價值。
博物館展覽展示設計公司帶你看在全國博物館館長論壇上,國家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河北博物院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探索建立長效機制,構筑京津冀文化有機體,聯合推出主題展覽。
顯然,造成矛盾的原因,不僅僅是博物館總量上的不平衡,更多是很多博物館在運營思路上還停留在文物保管者的身份上。
一味地強調地方政府重視不足,資金不足,人才缺乏等問題,并不是地方博物館能夠做強做精的根本。改革、創新、合作,才能擺脫困境,才能滿足當前觀眾的文化需求,讓這些博物館“活起來”并“火起來”。
“文旅融合”布置了“新作業”
2018年3月13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留文化部、國家旅游局。
這充分說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的明確,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提出了新要求。
3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指出要科學利用傳統村落、文物遺跡及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藝術館、世界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等文化場所開展文化、文物旅游。并對文保單位要服務旅游產品供給、通過文創產品振興傳統工藝,提升旅游產品質量等方面做了明確要求。
3月28日,中央電視臺和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國家寶藏》一季研討會”上,據央視提供的數據,自2017年12月初《國家寶藏》開播以來,通過“博物館”搜索國內旅游產品的數據上升了50%。“為一座博物館赴一座城”成為旅游項目新熱門,《國家寶藏》中介紹的部分博物館參觀人數較去年同期提升了50%以上。除了博物館的常規參觀旅游外,旅客們開始更加渴望深度體驗博物館,感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
旅行是人們了解文化、體驗文化的重要方式,文化是人們不斷抵達而又重新出發的牽引所在。從資源、產品、活動、項目建設到地方發展,文化與旅游皆是唇齒相依、難分彼此。舉世聞名的長城、故宮、兵馬俑、盧浮宮、大英博物館,特色濃郁的古城古村古鎮,花樣繁多的博物館文創產品,都代表著博物館在文旅融合,互促發展的路徑。
“文化自信”帶來的“新使命”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對于博物館來說文化自信不是一個停留在紙面上的名詞,也不是一句口號。是時代賦予博物館的真實使命。
- 傳播傳統文化的使命 -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諸如"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舍生取義"的犧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創新思想,"扶危濟困"的公德意識,"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價值理念,"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以人為本"、"民惟邦本"的治國理念,"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止戈為武"、"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輔"的治理思想,"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等。
博物館通過不同形式的主題展覽,使傳統文化滲透到每一個觀眾,使文物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成為血脈相承的文化驅動力。
- 讓革命文物活起來的使命 -
紅色文化的主題博物館,目前還不能滿足教育和傳承的需求。在十九大以后,各地紅色文化博物館人潮涌動,充分體現了當前“紅色文化熱”和人們對革命精神的情感寄托。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創造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文化。中國的紅色文化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歷史階段都發揮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當前,紅色文化不僅是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更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紅色文化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理想和信仰拼搏奮斗。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革命者感天動地的豐功偉績,革命舊址、遺物展現的震撼心魄的場景,永遠都是感動和教育后來人的題材。
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這些富有時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寶貴財富,也是博物館建設的重要主題。
- 做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的使命 -
博物館不是文物倉庫,更不是故紙堆。體現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同樣體現在對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展示、傳播、教育方面。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大經濟體,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就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成果和優越性。這不僅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更是黨和政府運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所進行的文化創造。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明顯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
在短短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實踐中,開創出來的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奇跡,博物館有必要進行長期宣傳、系統展示。
博物館展覽展示設計公司告訴你文化自信是積淀、傳承、創新,是繼往開來的中華魅力。博物館在樹立文化自信的中的工作,或將開創一個新局面。
短短幾個月內,風起云涌,標志著博物館行業一個大時代的來臨,站在風口浪尖上,是象故宮、國博那樣奮力發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還是抱殘守缺、故步自封,門庭冷落到被時代拋棄?
不忘初心、擔負使命,讓博物館的文化輻射力更強、社會關注度更高,開啟博物館事業發展新征程。